洞庭月色先生如唔,
先生在7月9日《大铜章的题材与立意》中指出“敦煌石窟正面的菩萨的嘴唇上的胡须就是败笔,也许敦煌石窟实物菩萨的嘴唇上是有这胡须的,但是实物体积与大铜章相比体积是巨大的,能够很好表现胡须的细节。敦煌铜章是从写实的角度描写菩萨的,这样巴掌大的体积是不适宜于表现菩萨微观胡须部分的,我们完全有理由通过艺术加工去掉胡须,这样就更符合自然的审美了!麦积山正面的菩萨也是太根据实物洞中的菩萨太拘泥写实了,菩萨的胸脯处理得不完美,我们有理由要求写实的同时有艺术加工!”
我亦来谈谈我的浅见,先生立言,称自己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爱好者,收藏者”。本人不才,亦爱看点古书。近日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同时看《汉书*司马相如传》,《史记》中有一段“相如不得已,强往”,而在《汉书》中则是“相如为(浩按'为'通'伪')不得已强往”差一字,则意义完全不同。《史记》可解释为,卓文君老爸请客,临邛县令请司马相如,司马病不得已,勉强去。而《汉书》可解释为,卓文君老爸请客,临邛县令请司马相如,司马装病,其实心里想去,推三阻四一番,假装勉强过去。不可差一字。
由此联系先生《大铜章的题材与立意》此文,去胡须之处,艺术加工之处,有待推敲。再看看段文杰的《中国石窟*敦煌石窟卷二》第164页,批注“。。。有西域形象的,如初唐322窟高鼻大眼、八字胡、顶盔甲的天王。。。”八字胡是敦煌初唐石窟,西域形象的重要标志,怎可去掉?!
先生是爱中国古典的。从《史记》到《汉书》中的一字之差,先生应该知晓,细节决定一切。
我不在乎其他人怎么做他理解的《四大石窟》,我总认为,石窟中的雕塑才是精华,尤其是细节。一个窟窿一个窟窿的做法,避实而就虚,恰恰是对石窟艺术的不理解。
以上有不妥之处望先生海涵!望将来与先生能谈谈文学。。。
大安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