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与收藏家
瞿上斋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次收藏热潮,即北宋末年,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及清末至民国年间.也有人说是四次,增加了明朝中晩期.不管是三次还是四次,每次收藏热潮都给我们国人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瑰宝,让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还能够看到历史和古人留给我们的珍稀的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各类文物和艺术珍品.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收藏作为一种兴趣爱好融入了社会,走进了千家万户.玩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有人统计,说中国有7000万收藏大军,也有人说8000万甚至更多.预示着中国的第四次收藏熱潮已经到来.我认为,玩收藏人多是好亊.盛世收藏嘛!说明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国人的基本素质和文化素养提高了.懂得了利用手中的闲钱买几件藏品,玩玩收藏,玩玩过去只有富人或达官贵人才玩得起的"古董",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收藏与收藏家,不仅有量的区别,更是质的飞跃.家中有几件甚至几十件不知其真假藏品的藏友很多,但真正把收藏作为学习平台的人很少.更何况还有更多的人把藏品作为投资,作为生意来做.今天买进,明天有赚就可能卖岀.甚至开起了古玩店,或者把一些较为高端的藏品送拍卖公司委托拍卖.要不这几年各大城市甚至基层区县的古玩生意哪来的如此火爆,新生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哪来的一家接着一家.
在当今收藏界,许多玩收藏的人,有的成功了.因为他们收藏了许多精美的藏品,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藏品,以及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藏品.他们对藏品颇有研究,藏品中极少有仿品或赝品.因为他们勤奋好学,懂得了社会学,经济学,文物学,鉴赏学和审美学.只有具有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藏品,才具有收藏价值,也才具有高额的价值回报.也有的人,特别是一些有钱人,管它藏品是真是假,也不管藏品是何种类,破铜烂铁收了一屋子.见啥收啥,最后办起了民间博物馆,也算是回报了社会,为社会作了贡献.在最近些年兴办的民间博物馆中,确有许多人玩了多年收藏,收藏水平很高,甚至对某类或多类藏品特有研究.当藏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办起了民间博物馆.他们不愧为民间收藏家这一光荣的称号.但也有极少数人走入了歧路.他们利用民间收藏沽名钓誉,装点门面,假装斯文.手中既无有品味的藏品,更对藏品缺乏深入的研究.但他们却常以"收藏家"或"专家"自居.到处帮人看东西,甚至岀具鉴定证书,借机敛财.凡此种种,人间百相,让人眼花缭乱.想来广大藏友深有体会.
我最近在朋友的博客上看到了有人整理岀的关于收藏的感悟,读后让人回味."收藏是一种文化.是综合的文化艺术行为.你有多少藏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几件震撼的艺术精品和一定的艺术修养.收藏是文化探索过程的学术研究行为.你有多少学术著作和论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几部或几篇令人受益旳学术著作或论文.收藏不是财富炫耀或者身份展示行为,收藏是你对古代文化的感悟和与古人灵魂对话的行为.""你不搞收藏没有人说你没有品位,你搞了收藏就必须搞岀有品位的真品.否则你就让别人嘲笑和讽剌."这些观点很精辟,总结得也很到位.如果你仅仅是买几件藏品玩玩或者装饰一下家居,别人绝不会对你说三倒四.如果你把收藏作为投资,今天买进藏品明天或过一段时间就卖岀,只要有钱赚就行,别人也不会对你指手画脚.如果你是因喜好而收藏,但收藏后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到最后你顶多就是一名收藏品保管员.
在收藏圈,就陶瓷类而言,很多藏友文化素质和鉴赏水平低下.只收藏不研究,人云亦云,搞不懂藏品的真假,听不进不同意见.也有的藏友可以看一些较开门的藏品,但看不懂窑口,分不清窑系,说不岀藏品的时代特征,更谈不岀藏品的文化或文物价值.因此,也极少有人称得上"收藏家"这个名符其实的称号.收藏,作为一种个人爱好并以此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称为收藏爱好者无所谓.但要称为收藏家,按北京市书画收藏家刘文杰先生讲:第一,藏品要有质量,你收藏一屋子赝品能叫收藏家?第二,藏品要具有一定数量.第三,对藏品要有深入的研究.第四,对藏品要进行传播.第五,对后来的收藏者要有启迪作用.这才叫真正的收藏家.我非常赞同刘文杰先生的观点,也希望我们更多的藏友都能成为真正的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