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猎潜艇的发展 [table=100%,,,0][tr][td=2,1]中国猎潜艇的发展[/td][/tr][tr][td=2,1][/td][/tr][tr][td=2,1][/td][/tr][tr][td=2,1]
[/td][/tr][/table]
态势与需求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沿海的军事斗争形势非常严峻。解放战争中被击溃的台湾国民党海空军妄图反攻大陆,不断袭扰沿海地区,盘踞在沿海岛屿上的残部配合来自台湾本岛的国民党海军水面舰艇,对大陆主要出海航线进行军事封锁,使得新生的人民政权重建国家的计划遭遇重重困难。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对大陆的袭扰,以及打破封锁,国家开始为人民海军配备性能更好的水面作战舰艇。从1952年至1962年,中国从苏联引进并自行设计建造了一大批小型高速炮艇。这批小型舰艇在建国初期反袭扰和反封锁,以及护航护渔作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显露出很大的不足。
当时大陆海岸观通体系没有建立,非常缺乏大型水面舰艇,主要依靠小型水面舰艇与进入大陆领海线袭扰的国民党舰艇作战。由于大陆领海线当时仅为3海里,国民党舰艇能够快速进入,攻击紧贴大陆沿海航行的目标,一旦处于不利态势时,可迅速脱离逃往公海。国民党海军的作战使命是支援盘踞岛屿的残部,以及破坏大陆海运和渔业。这种袭击的效果之一是造成南北近海航线中断,大型船只的海运几乎停顿,迫使大陆采用小型船只贴近海岸,穿行在岛屿与大陆海岸之间的海域,勉强维持如同接力赛般的短程海运。
当时解放军正准备发动一系列战役,旨在解放浙江和福建沿海国民党军盘踞的岛屿、保卫大陆出海口的主要航线和渔船的渔场作业安全。这使得需要将大批物资和装备运往福建沿海地区。当时福建没有铁路,作为军用战备的鹰潭到厦门的鹰厦铁路刚开工不久,通车时间要在数年之后。与此同时,通往福建沿海地区还没有正式的公路,主要是寥寥几条不堪重负的简易公路,而且缺乏车辆,陆路运输成本异常高昂。因而这种短程海运成为沿海战备和建设运输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国民党海军后来逼近海岸袭击的目的之一,是企图继续切断贴岸航行的小型短程海运线。这些短程航线往往处于岛屿与陆岸之间,诸如舟山等地的优良渔场也处于海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域。遏制国民党海军舰艇进入这些海域袭扰成为当时最主要的任务(也是最为艰苦的作战)。规模较大的贴岸航行船队的护航从1955年8月持续到1956年4月,随后是断断续续的小规模护航。
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间的海峡作战经验,使得中国海军从门外汉,很快适应和熟悉了海上作战,逐渐形成了对中小型舰艇的需求和发展的独特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开始应用到随后的海军发展规划之中。
从高速护卫艇到猎潜艇 根据50年代的作战经验,中国海军认为更需要舰炮为主的作战舰艇。第一次从苏联引进小型舰艇时,对鱼雷艇的期望值曾经过高。这批引进的舰艇共建造了91艘,其中鱼雷艇就达63艘。50年代进行的数次战斗中,海军曾经多次出动了鱼雷艇。虽然理论上鱼雷艇的武器系统威力强大,能够击沉或重创驱逐舰以上的大型舰只,但是却很少能单独捕捉到国民党小型舰艇。原因是火炮口径小,不能直接依靠舰炮火力摧毁目标。而直航鱼雷攻击快速小型舰艇时,前置点很难确定,目标在鱼雷抵达前就能及时回转规避,这样使得作战更加依赖舰炮,鱼雷艇只在对大型目标的作战中取得战果,而且需要高速护卫艇和海岸观通指挥。护卫艇高速接近目标,用密集的舰炮阻滞和击伤目标,隐蔽在附近的鱼雷艇迅速赶上给予摧毁性的攻击。在5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的多型高速火炮护卫艇上,大部分安装的是双联装的37毫米舰炮和25毫米双联装副炮。尽管这类高速艇满足了射速要求,但由于口径小威力显得不足。部分小批量研制的0109型上改装了陆军C-60型57毫米高射炮作为主炮,虽然这型艇曾经造成了国民党海军的恐慌,却因为吨位小导致适航性能较差,没有投入大批量建造。 50年代中期,在引进苏联的6604型猎潜艇后,中国海军对其性能并不满意。主要原因就是6604型猎潜艇吨位偏小,而且设计的战术要求并不适合中国海区和周边态势。苏联考虑的是单纯的反潜作战使命。其舰炮为人工装填的85毫米炮,主要强调射程能够超过二战时期的潜射直航鱼雷,以便打击上浮的潜艇,但并不适应射击高速的小型水面目标。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建造了一批6604型猎潜艇以应急需。这批6604型猎潜艇在50至60年代没有赶上参加战斗,但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艇上的85毫米舰炮表现不佳。50年代中期中国计划还从苏联引进另一型6641型猎潜艇,这型猎潜艇排水量和舰炮火力都不足,是用途单一的猎潜艇。1958年在决定是否仿制6641时,海军提出该型艇不能满足作战需求,需要加大吨位和加强火力。同年海军提出需要建造新型的以舰炮为主要作战武器,具有反潜作战装备的大型高速艇,这是最早的猎潜艇的设计概念起源。
1962年越南战争不断升级,南海局势骤然紧张。此时有关部门正在苏联引进的6604型猎潜艇基础上,试验性地设计吨位较大的新型猎潜艇。海军决定加快这种大型高速艇的研制,并投入建造,用来加强南海方面的海防力量。这型猎潜艇的设计主要考虑配备中口径的舰炮,吸收引进的6604型反潜武器和探测装置。由于这些武器系统种类、数量和重量都远远高于53甲、55甲及63等型号的高速护卫艇,要布置如此众多的武器需要扩大空间和甲板面积,因此猎潜艇满载排水量达比1962年服役的62型高速护卫艇的满载排水量增加了一倍多。猎潜艇的主尺度相比62型艇几乎增加了一倍。主尺度的增加使得布置武器系统较为便利,同时也改善了在南海海域的续航力和适航性。
与东海不同的是,南海水深浪高,62型一类的小吨位高速艇在北部湾以南至中沙群岛以北,航行状态就已经非常勉强。高高的海浪使得艇体摇摆幅度超过了使用舰炮的技术限度,严重影响62型艇的武器作战能力。60年代初期,仿制的6604型猎潜艇已经部署在南海舰队,在南海的执勤表明,6604型猎潜艇适航性明显改善,在通常海浪和气象条件下,6604型艇的纵摇和横摇远比62型艇小。自行设计的猎潜艇满载排水量比6604型艇更大,因此适航性有所提高,这也使得作战性能得到改善。
从苏联引进舰艇的收获并非仅仅得到了武器装备,舰艇的结构和线型设计更使中国受益匪浅。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没有任何基础研究的储备和设施。舰艇的线型设计与选择需要大型水池和相关测量设备,以及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这些在当时对中国来说简直算是天方夜谭。旧中国从来没有建立过这类完善的研究体系,参加设计研究的人员寥寥无几,当时担负重任的是一群缺乏经验却热情高涨、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新中国缺乏这方面的权威评估和专家,给这些年轻人宽松的环境和重任,却意外的使才智和天分得到了发挥,惟独缺少的就是等待他们成长和成熟的时间。从苏联引进建造技术加快了人员的经验积累,同时克服了没有基础研究设施和储备的问题。将6604型和6641型猎潜艇放大,保留线型和对结构作少许变更,就能迅速获得新型猎潜艇的艇型,免除了需要水池和测量设备的研究环节。尽管这种方法在存在问题,却可以通过少量修改来克服,无需两眼茫然从头开始。
经验与武器选择 猎潜艇是在消化引进的6604和6641型猎潜艇基础上,自行设计建造的。根据实战经验,海军提出配备中口径舰炮作为主炮,副炮采用双联装25毫米舰炮。当时国民党海军的美制中型猎潜艇主炮为美制76毫米舰炮,副炮为20毫米或40毫米炮。在数次高速护卫艇与国民党海军的交战中,美制猎潜艇的76毫米舰炮在8至12千米外就开火,由于远距离上水面目标机动不会导致观察角变化剧烈,因此有测距机的配合测距和测前置角较为准确。但在实战中,国民党在这个射程上的命中率不高。即便如此,这种远射程开火常常迫使人民海军护卫艇攻击编队为躲避炮击而采用曲折航行贻误了战机。1958年9月19日夜间的战斗中,高速护卫艇在离目标12链以外就遭到炮击,而此时护卫艇上的37毫米炮还没有进入有效射程,直到距离5链才开火还击。由于高速护卫艇缺乏射击指挥装置,缺乏自动稳定装置的37毫米炮只能依靠向量式机械瞄准具,因此通常需要将目标纳入直射才能保证精度。
由于提出猎潜艇设计方案时,国内没有合适的中口径舰炮可以选用,因此在设计和建造之前,有人提出采用6604型猎潜艇的85毫米炮,前后主甲板各装1门。这种舰炮实际上也是苏联陆军反坦克炮的改进型,不仅需要人工装填,最高射速只有每分钟12发,而且整个火炮非常笨重,缺乏海战持续所需的冷却装置,射击性能不佳。1974年西沙海战中,炮膛高温导致火炮卡壳的就是6604型艇的85毫米舰炮,当时不得不由炮手戴手套去将药筒拉出。1958年海军提出研制既能作大型水面舰艇副炮,又能作小型水面舰艇主炮的中口径舰炮。选取口径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弹药生产情况和作战要求,这正是猎潜艇制定战术指标的时期,因此后来决定采用新研制的这型舰炮。海军在此前已经在部分排水量比53甲、55甲等稍大的0109等过渡型艇上安装空军防空部队装备的C-60型单管57毫米高炮,试验这种火炮上舰的可行性和海上使用对性能的影响。当时仅仅是直接将单管的C-60高炮取代原37毫米舰炮,直接安装在原来的座圈位置上。由于座圈直径和要求不同,改装工作主要是变更座圈和驱动部分。
C-60型高炮上舰符合海军提出的作战指标,而且其最大射程达到12千米,与国民党猎潜艇的76毫米舰炮13千米的最大射程相差不多。由于C-60炮是自动装填炮,单管射速高达每分钟70发,相比美制76毫米舰炮慢吞吞的20发最高射速简直是暴风骤雨。无论是直射和曲射,都能够形成密集的弹幕。对于安装在颠簸航行的舰艇上,且没有射击稳定装置的舰炮来说,密集的火力和弹幕远远比弹丸威力和精确瞄准重要,何况对于钢结构和薄壳装甲防护的海军水面舰艇来说,76毫米弹丸威力相对57毫米弹丸没有很大优势。这些因素导致国民党海军在60年代初期得到大陆关于部分高速艇安装57毫米高炮的情报后,逐渐变得谨慎起来。但遗憾的是,安装C-60型炮的猎潜艇和护卫艇几乎都没有赶上参加战斗。 通过这段使用证明,57毫米炮安装在猎潜艇上是可行的。1963年开始,在57毫米高炮基础上研制海军要求的双联装舰炮,主要设计改进适合装艇的57毫米炮架和驱动部分,增加水冷装置,使舰炮能够连续作战。 在早期某些猎潜艇上,曾经在首甲板安装过双联装的82毫米无坐力炮,这是延续62型艇的布置。当时由于62型艇37毫米炮威力不足以彻底摧毁目标,加装无坐力炮作为摧毁手段的补充。但由于在实际使用中一些问题不好解决,不久后即行取消。
小型舰艇的防空 50年代中期,随着解放军大批部队陆续进驻沿海地区,海岸炮兵和观通体系逐步完善。国民党海军采用水面舰艇的袭扰行动逐渐受到限制,往往在大陆领海线以外就被海岸雷达或观通站发现。在50年代的中国海军对国民党舰艇的伏击作战中,前期都是由海岸观通进行情报收集和分析,掌握国民党舰艇活动规律。在作战中,海岸观通站担任目标指示和跟踪,舰艇接收海岸指挥所的引导。当时国民党舰艇担心在进入群岛和曲折海岸之间的狭窄水域后遭到伏击,而在领海线外掩护的驱逐舰驰援难以及时,舰艇上除小型对海搜索雷达外,还增加了无线电侦察接收机,一旦发现大陆海岸附近有异常信号,就会召集支援舰艇或逃走。这迫使人民海军舰艇编队避免开雷达,而且当时苏制雷达性能不稳定,很多时候不仅得不到情报,还会提前暴露意图,而不开雷达又难以及时了解目标活动情况。采用岸艇协同作战,能够避免这些战术难题。当时人民海军待机艇群通常停在岛屿后面的雷达阴影区,将无线电台开在收听状态,随时领受海岸指挥所下达的任务。 国民党海军对付人民海军这种作战模式的战术就是加强空中侦察和支援,以此打击人民海军的护航和伏击编队。1954年后的数次水面舰艇编队的反空袭作战,都是发生在大陆和沿海岛屿之间的内侧海域。国民党空军的空袭,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航运和解放沿海岛屿的作战影响很大,尤其是1954年5月18日早上的空袭,人民海军损失了“瑞金”号护卫舰。当时大型护卫舰非常缺乏,“瑞金”号是人民海军部署在浙江舟山海区的主力舰。从1954年至1959年,舰艇编队的防空作战一直非常艰苦。1956年国民党空军对沿海水面舰船的空袭行动达到了顶峰,直到1959年中国歼击航空兵取得优势后才逐渐消停。这些作战经验表明,小型水面舰艇配备的舰炮武器必须兼顾防空和反水面目标。
根据护卫艇早期对空作战经验,战斗机对机动灵活的小型舰艇空袭时,通常采取多方向低空接近,然后跃升到1000米左右的高空俯冲攻击。这种方式使得护卫艇难以判断哪个方向的战斗机是佯动,哪个方向会继续俯冲下来进行扫射。因此考虑在极端情况下,不得不分散舰炮瞄准方向,以保证任何方向上的目标都有舰炮跟踪瞄准。由于舰艇进行防空时,采取不断急速转弯的机动航行,舰炮戒备避免存在死角,这要求舰炮的布置都需要有良好的射界。设计62型高速护卫艇时,由于艇长度不足,在前后甲板布置了双37毫米舰炮,25毫米舰炮左右并排布置在甲板室后的高台基座上,在防空机动过程中,并排的25毫米舰炮一侧会相互遮挡,需要相互交接被转到另一侧的目标。猎潜艇的舰炮配置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将2座57毫米舰炮和25毫米舰炮前后各一,全部沿纵轴向布置,这使得所有舰炮都有半个球面的良好射界。猎潜艇配备2座双联装的57毫米炮和2座25毫米炮,将防空杀伤远界伸延到了5000米有效射击斜距以外,25毫米炮保证近界限制与62型艇相同,总体上拓展了防空舰艇的防空火力杀伤范围。在小型防空导弹没有普及之前,猎潜艇的防空火力配备已经是再合理不过了,超过了国外同时期猎潜艇的水平。
反潜性能的综合考虑 虽然猎潜艇并非是单纯承担反潜使命的猎潜艇,但猎潜能力依旧是非常重要的作战指标。在论证猎潜艇的作战指标时,中国周边潜艇的威胁并不严重。直接发生战斗的国民党海军还没有装备潜艇。猎潜的主要目的更多偏重于维护国家主权,防止外国潜艇入侵领海,监视接近领海的外国潜艇。
中国海区的海洋地理情况对于防御性反潜非常有利。从长江口至济州岛宽达400海里的海域平均水深浅,海水透明度高,这使得在空中凭借肉眼就很容易观察到潜航中的潜艇阴影。虽然这个海区声跃层在几个月份内非常强烈,但是由于水深小,潜艇很难利用。东海水深较黄海稍大,海水透明度却高得多,其中东海东部海水透明度是中国海区最好的,水深较大的南海透明度更大。所有中国海区在靠近大陆海岸,以及江河出海口处附近透明度很低,但因水浅,潜艇同样难以利用。这种海洋和国际环境,使得人民海军当时反潜压力不大。直到越南战争局势恶化后,南海才面临潜艇入侵领海的威胁。 [table=100%,,,0][tr][td=2,1]中国猎潜艇的发展[/td][/tr][tr][td=2,1][/td][/tr][tr][td=2,1][/td][/tr][tr][td=2,1]
反潜作战首先要解决目标探测问题。中国引进苏联猎潜艇后,才真正接触到水声和声呐装置。苏联配备给6604型猎潜艇的声呐站为VS-1型,实际上是个测量精度较低的声测装置,只能指示大致方向,而且机电式装置操作非常繁琐和不可靠。由于猎潜艇采用的是苏式反潜武器系统,因此并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作战模式。最为典型的作战模式就是采取双艇或多艇并列,间隔数海里用声呐梳扫海底。一旦发现目标,则首先用1200火箭式深水炸弹攻击。由于火箭式深水炸弹射界与声呐搜索区域重合,两者配合可以达成快速反应。与此同时,猎潜艇与测量到的潜艇航迹保持一致或相交,便于在通过潜艇上方时,投下尾部滚架上的滚筒深水炸弹。在早期建造的高速护卫艇上只配备有2颗滚筒深水炸弹,这2颗深水炸弹对于反潜只是一种象征意义。在与国民党海军舰艇交战时,由于担心炮弹引爆深弹,因此通常会提前将其丢进海中。在两岸海战频繁的时期,62型艇一般不携带深水炸弹出航。猎潜艇服役后两岸战事接近尾声,更多的是执行日常巡逻任务。但70年代中期《解放军画报》刊登的照片上,猎潜艇尾部滚架上同样很少安放深水炸弹,这与西沙海战后的局势有关,当时猎潜艇同样更多执行护卫巡逻任务,而不是反潜。 传闻西沙海战中,猎潜艇曾经接近到目标千米距离后发射了1200型火箭深弹。但是根据当时记载,南越10号护卫舰的几次致命损伤,都是85毫米和57毫米舰炮所致,暴风雨般的炮击摧毁了南越护卫舰的全部舱面装备。可见深水炸弹并没有达成摧毁目的。其原因是深水炸弹保险和起爆条件限制很多,以防在水面跌落和碰撞时起爆。在颠簸的舰艇上作业,掉弹和磕碰是经常发生的情况,而1200火箭深弹是机械提升和人操装填,设置保险闭锁逻辑非常重要,这也使得射击水面目标受到限制。发射的火箭深弹很可能在南越护卫舰附近入水,但是沉入水下爆炸。能量可能将舰体抬起,却难以像挤碎潜艇那样摧毁结构。 由于VS-1型声呐站性能不佳,在猎潜艇定型后不久,新研制的声呐站取代了VS-1。新声呐采用了小规模集成电路,性能比机电和电子管的VS-1要可靠和稳定得多,测向精度有很大提高。同时艇配备新型反潜深弹射击指挥仪后,能够半自动化连续显示追踪目标潜艇的相对态势,尽管这是一种单目标系统,却大大改善了中国海军反潜作战状况。此前的反潜演习中,只能用不可靠的VS-1声呐配合人工图上作业,然后由有经验的军官判读态势,再由枪炮长指挥控制射击,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丢失目标。 雷达是猎潜艇反潜、反水面舰艇和防空作战共用的系统。当时采用的是6604艇上装备的I、J波段的对海和低空搜索雷达,因其天线被罩在一个扁饼似的雷达罩内,恰似一个圆罐头盒,故西方称之为“罐头”。采用I、J波段是为了能够搜索潜艇露出水面的潜望镜,这个波段对潜望镜大小的杆较为敏感。同时这个波段也是火控常用的波段,因此可以用来为57毫米舰炮在最大射程上打击水面目标时进行校射。可见1部“罐头”雷达在当时解决了反潜和校射两个需求。“罐头”雷达是视距内二坐标雷达,不能提供空中目标的高度参数,因此只能指示空中目标的来袭方向,搜索目标高度和瞄准跟踪由枪炮长和炮手目视,以及舰炮向量瞄准具完成。此外,在猎潜艇主桅顶端后部,安装了651甲型敌我识别应答天线,这也是苏联引进改进的型号,全向天线安装在最高处能够很好的接收来自全方位的询问信号。由于短杆天线高高在上,西方绰号为“高杆”。60年代海峡两岸各种技术兵器密度很大,安装敌我识别装置后,猎潜艇能够自动应答海岸雷达以及友邻舰艇的雷达询问,避免遭到己方海岸炮兵和舰艇的误伤。据已经公开的60年代美国对大陆电子侦察情报,当时中国海空军敌我识别系统似乎没有关联,因此空军通常不直接参与对海攻击作战,一旦空军作战飞机介入,海军舰艇此前都会撤离交战海区。 猎潜艇设计建造距今已过去了40年,在这型舰艇的基础上先后发展出了多种型号的舰艇。当年细致缜密的思想以及务实的精神,为今天海军近海作战舰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在武器装备发展的道路上,性能领先的诀窍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高瞻远瞩的思想。[/td][/tr][/table]